LomoLily的假文青世界

#海苔熊心理話 最新集數來啦!
看不懂 《#蒼鷺與少年》 嗎?Lily這就不就來了嗎

這裡收聽🎧
Sound On ▶ reurl.cc/gal6AL
Apple Podcast ▶ reurl.cc/Y0QqKa
Spotify ▶ reurl.cc/4W8d93

-

宮崎駿的新作 《#蒼鷺與少年》 在台上映後果然正反評價兩極
身為專門在講宮崎駿電影的Lily
這次當然也是要攜手 海苔熊 一起討論這部充滿各種疑問以及隱喻的故事

不過,在看完這部電影並寫完討論稿,再稍微看了一下各家的「解析」後,我覺得最有感觸的是這件事:「享受看不懂的樂趣」

的確,這部電影的節奏很快、甚至有點凌亂
如果只看過早期的宮崎駿電影,或是比較習慣看故事脈絡很清晰的電影,那 《#蒼鷺與少年》 或許就會是一部「說不好」、「交代不完整」的故事

但如果是多年來一直不斷重複看宮崎駿的電影的人,或許真的能感受到宮崎駿在電影上的敘事方式,或許真能反應他的真實感受以及人生觀

從早年帶著蒸氣龐克的反烏托邦電影,像是《風之谷》、《天空之城》,故事的主線其實是比較單純的

又如成長類型的電影,《魔女宅集便》改編自兒童文學,敘事風格在電影上更顯輕快直觀

《神隱少女》應該算宮崎駿電影創作生涯較大的轉捩點,同時也獲得國際肯認(例如:第52屆柏林影展金熊獎,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片)。
我會說是轉捩點,是這部作品明顯加入了更多的灰色地帶,人物更不再是單純的非黑即白(雖然以前就有,但這部更多)

而《#蒼鷺與少年》更是凸顯了宮崎駿在創作上的天馬行空與狂放任性。

可以說,看過《蒼鷺與少年》的一百個人,基本上會一百種想法,這正是本片會有評價兩極的主要原因。
導演丟了一些「什麼」進入電影,那這些「什麼」究竟是刻意為之,還是像宮崎駿以前創作時常說的類似的話:「就覺得這個故事會這樣發展吧。」
又或者一些創作者說:「故事寫著寫著,就有自己的生命了。」

我們太習慣一定要「看得懂電影」,我覺得這反而失去了一些樂趣。畢竟,電影好不好看,喜不喜歡,本質上還是非常主觀的,沒有對錯高低之分。

這就是《蒼鷺與少年》給我的其中一種啟發。

就像我跟海苔熊的討論中,我就很明顯偏向角色的互動與情緒反應等等,我反而對於隕石的掉落、純潔積木,或者那堆「鳥」不感興趣。
但也有影評人,將這些鳥類解析為宮崎駿、鈴木敏夫、高畑勳、吉卜力以及宮崎吾郎、工作人員等等,這的確就是我想像不到的。

如果說現在的社會是流量至上
那麼《#蒼鷺與少年》所產生的辯論就是一種流量
這次,或許還是被這些老頭贏得了票房啊

1 year ago (edited) | [YT] | 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