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城說事 · Oh Old Hong Kong

西化的香港與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-「大坑舞火龍」

要數香港中秋節慶盛事,大坑舞火龍必定榜上有名。舞火龍是廣東的傳統習俗,在香港有兩處地方仍然可見,一是港島大坑,另一是薄扶林村,其中大坑更由農曆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舞足三天。
為何是「火龍」?
大坑原是一條客家村落,早在清代末年時已經出現。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,颱風吹襲,一條大蟒蛇捕殺村內家畜,最後被村民合力打死。翌日,蟒蛇屍體失蹤並發生瘟疫,多名村民染病身亡,令村民惶恐不安。有傳此蟒蛇為龍王之子,特意降疫報仇。之後有村民獲得報夢,指海龍王最怕火龍,並謂只要用草紮一條龍,插滿香枝,然後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火龍繞村遊行便可脫災,村民依計行事,由於爆竹含有硫磺火藥,加上香火薰煙,瘟疫果然消除。自此村民每年皆紮製火龍巡行全村,以保合境平安。

火龍紮作的傳統技藝超卓
大坑舞火龍的主角「火龍」紮製技藝講究。每條火龍長67米,由龍頭、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,龍頭及龍尾由藤枝屈曲為骨架,龍身則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,下接竹竿,以厚厚的珍珠草及用鐵線紮成。火龍的雙眼為手電筒,鋸齒型龍牙以鐵片製成、龍舌是漆紅的鋼片、龍鬚以70厘米長的榕樹氣根紮成。引領火龍前行的兩顆龍珠是沙田柚,邊行邊轉動。在遊行進行期間,整條龍身及龍珠均插上逾萬枝45厘米長的長壽線香。
除了純熟的技藝,紮製火龍時更要按時進行。一般先在農曆八月初八拜神,由負責火龍龍頭紮作的師傅在開工前進行拜神儀式。師傅先在檯旁安放龍頭的藤架,龍頭向外,然後依次上香,其中一位師傅更走到街坊福利會旁的後巷,每隔數米便上一柱清香,以拜火龍。接著,他們在火龍龍頭架的正中位置紮好一束比較青綠的草,才正式開始紮龍。在整個紮龍過程,每小時均要上香,以確保紮作工作順利進行。繼而再紮作龍身全長約220呎,共分32節的龍身。紮作龍身時,師傅先將一塊長約1.5米的木板架在兩個啤酒箱的中間,並在木板上鋪滿珍珠草作為龍身底部,在草上擺放龍芯,另在其之上鋪另一層珍珠草,然後用鐵線圍著龍芯繞圈繫緊,每繞一圈便猛力地抽緊,以紮緊龍芯和草,如是者不斷重複。到紮作龍頭時,首先紮下顎的部分,所用的草較短亦較薄,支架成「井」字型。繼而紮作龍頭的上顎、鼻和龍鬚。 到農曆八月初九便開始裝置鼓車。首先在鼓車後排,旗幟套於新製成的鐵桶旗桿(印有「中秋火龍」等字樣),鼓車的燈色裝置會隨著打鼓的節奏而閃動。農曆八月初十則開始裝龍眼,師傅首先將木板鑽孔,安上龍頭成為龍眼的洞,並噴上綠色油漆,待風乾期間,在龍頭插上花球,後將木板裝上龍頭,再於木板上用較短較幼的草紮成兩個眼框和眼眉的圈,最後裝上由手電筒所製成的「龍眼」。再紮龍珠,龍珠以柚子及一枝一米多長的竹組成,竹枝頂部貫穿柚子,再以鐵釘打進竹杆,並以鐵線縱橫紮緊這顆「龍珠」,到農曆八月十一則紮龍手扼仔。

到農曆八月十四(迎月),約晚上六時無火龍活動總指揮會以客家話在蓮花宮主持拜神儀式,所有參與舞龍的健兒相繼在廟內上香,然後主席、嘉賓贊助人替火龍頭點睛開光和簪花掛紅,火龍開光。由地方官員在安庶庇街主持「起龍」儀式後,於安庶庇街插香後起龍,再先到浣紗街對嘉賓作致敬禮,多數會打龍餅(喜結龍團),之後會按傳統遊街(火龍會在大坑的街道上舞動),一條點滿過萬支長壽線香的火龍,在300多名健兒揮舞,傳統而言,只有男性才可舞動火龍,女性則可加入紗燈組、蓮燈組、音樂組等。火龍靈活穿梭於浣紗街、新村街、施弼街、京街、書館街等,遊街完畢回到浣紗街拔香,將火龍身上燒剩的香派送給市民和遊客。
舞火龍巡遊過程包括多種儀式表演,例如「起結龍團」(又稱打龍餅)、「火龍過橋」、「火龍過龍尾」、「火龍纏雙柱」等。另外,「龍珠」作為火龍之首,負責為龍頭指引方向,負責舞龍珠的健兒面朝龍頭、全程倒後行,指引火龍動向。每晚表演結束後,火龍身上的香支會派發給觀賞表演的途人,有祝福寓意。
農曆八月十六的「送龍」,又稱「遊大運」,火龍循反時針方向巡遊大坑社區一周,然後由貨車運至維園道附近的銅鑼灣海濱。抵達後卸下頭牌、火龍和鼓車。參與者把火龍的龍頭面向渡口放置,前方擺置寶帛、龍餅,各人在渡口的石縫、樹根旁插香,並在火龍前參拜,感謝上天庇佑是年的大坑舞火龍順利舉行。該火龍及頭牌隨後被拋入海中,稱為「龍歸天」。其後,由工作人員撈起火龍搬回岸上。

百年習俗升格非遺
多年來大坑舞火龍只在香港得艱難時候停辦,包括日佔時期(停辦3年)、受COVID-19疫情影響(停辦3年)。百多年來大坑仍保留傳統舞火龍習俗,終獲得國家重視。2011年5月23日,大坑舞火龍正式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2017年,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2019年,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,進一步肯定香港對大坑舞火龍的保護和宣傳工作。

傳統、承傳與家
大坑原是一個客家村,村民非常齊心合力。近年,大坑一帶雖然轉變了不少,卻絲毫不減當地居民的歸屬感。無論社區面貌如何改變,舞火龍仍然深受歡迎,大坑人的鄰里情懷當然是功不可沒。舞火龍活動能延續百年,甚至舞得比以往更具活力,正正是因為大坑居民的團結精神。
大坑舞火龍跟香港傳統習俗如長洲太平清醮、天后誕、盂蘭勝會等遇到同一樣的承傳的問題,因為這些活動是否能持續下去,很重要的是看年輕人是否願意繼承上一代一直遵從的傳統。
跟長洲、深井等村郊社區一樣,大坑的富人情味且團結,每次舉辦傳統習俗也會總一呼百應。首先要有居民,才會有社區。家在人在,凝聚力也在。大多數人都很愛自己的家,當在家裡發現一個有歷史、很有特色的東西,相信每個人都會想要保護它。如果能夠在國家層面受到認可,確實有助推廣活動,鼓勵更多年青人參與盛事,傳承,也可做得更好。

#香港 #非遺 #大坑舞火龍 #國家級 #大坑 #客家人

參考資料:
www.discoverhongkong.com/....../tai-hang-s......
zh.wikipedia.org/....../%E5%A4%A7%E5%9D%91%E8......
www.taihangfiredragon.hk/about.html
ls.chiculture.org.hk/tc/passing-the-torch/357
www.hkchronicles.org.hk/....../%E7%99%BE%E5%B9....….
news.mingpao.com/....../%E4%B8%AD%E7%A7%8B%E8......
news.mingpao.com/....../%E5%A4%A7%E5%9D%91%E8......
hk.epochtimes.com/news/2023-09-26/67758632
www.hkichdb.gov.hk/zht/item.html......
news.mingpao.com/....../%E4%B8%AD%E7%A7%8B%E8......
www.hkichdb.gov.hk/zht/item.html......

1 year ago | [YT] | 14